近年来,"城管电话轰炸"成为网络热议话题,指部分城管部门通过频繁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,对摊贩、商户进行"软性施压"。这种现象背后,既反映了城市管理中的矛盾,也暴露出执法方式亟待规范的问题。电话轰炸通常出现在占道经营、违规广告等治理场景中,虽未直接采取强制手段,但过度频繁的沟通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,甚至干扰正常生活。
城管执法的核心本应是维护公共秩序,但电话轰炸的争议点在于其模糊了"督促整改"与"骚扰"的界限。根据《行政强制法》,行政机关不得以连续、重复的方式实施非强制性措施。部分摊贩反映,一天内接到数十通城管电话,内容多为重复警告,这种操作是否合规值得商榷。民众的通信自由权受法律保护,执法部门需在程序正义框架内行使职权。
破解这一困局,需要创新治理模式。例如,杭州等地试点"扫码整改"系统,商户通过手机上传整改照片,减少不必要的电话沟通;深圳则推行"首违不罚"制度,对初次轻微违规行为以教育为主。技术手段也能助力规范执法——通话记录可追溯的政务平台,既能保障执法留痕,也能避免过度联系。关键在于平衡管理效率与人文关怀,用标准化程序替代"人海战术"。
根治电话轰炸现象,需从制度和文化双管齐下。一方面应明确执法通讯频次、时段等细则,将"合理沟通"写入操作规范;另一方面可通过社区协商会、商户自治联盟等渠道,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信任。北京某区城管与夜市摊主共同制定《错峰经营公约》,冲突率下降70%,证明对话比单方面"轰炸"更有效。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,是让秩序与烟火气和谐共存。
下一篇:安卓电话轰炸机:原理、风险与防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