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"短信轰炸"成为骚扰陌生电话的常见手段。这种行为通常通过自动化软件或平台,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号发送大量验证码、广告或垃圾短信,导致受害者手机瘫痪甚至隐私泄露。其动机可能包括恶意报复、敲诈勒索或单纯恶作剧,但无论目的为何,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,可能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或《网络安全法》。
短信轰炸的实现主要依赖两类技术:一是利用网站或APP的验证码接口漏洞,通过程序批量提交手机号并触发短信发送;二是通过"接码平台"购买临时号码,伪装成正常用户发起高频请求。这些操作往往成本极低,但破坏力极强——受害者可能因短信堵塞错过重要信息,甚至因验证码泄露遭遇财产损失。
若遭遇短信轰炸,可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1)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;2)暂时关闭短信通知或启用"白名单模式";3)向运营商投诉并申请应急防护服务。长期防护建议包括:避免随意公开手机号,谨慎注册不正规网站,定期检查APP权限。部分安全软件还提供"短信防火墙"功能,可自动过滤轰炸信息。
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恶意短信骚扰可面临10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,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"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"。2023年某案例中,一名利用轰炸软件勒索商家的嫌疑人被判刑3年。同时,各大互联网平台已加强验证码风控,如增加图形验证、限制同一IP的请求频率等。用户也可通过"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"协助追踪骚扰源。
面对短信轰炸,保持冷静至关重要。切勿直接回复或点击可疑链接,避免陷入更复杂的诈骗陷阱。公众需意识到:即使对陌生电话不满,采用"以暴制暴"的方式既不道德也不合法。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纠纷,才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确方式。技术本应服务生活,而非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。
上一篇:短信电话轰炸:防范与法律应对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