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话轰炸(频繁骚扰电话)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社会问题。无论是推销广告、诈骗电话,还是恶意报复,这种无休止的骚扰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。那么,面对电话轰炸,究竟该由谁来管?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此类行为涉嫌违法,主要由公安机关、工信部门及通信运营商共同监管。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频繁骚扰他人可处拘留或罚款;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则对非法获取、滥用电话号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。
若遭遇电话轰炸,受害者可通过多种渠道维权。首先,保存通话记录、录音等证据是关键。其次,可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,或通过运营商客服(如移动10086、联通10010)申请号码拦截。对于涉及诈骗或威胁的骚扰,应立即报警。部分手机系统还内置了防骚扰功能,用户可主动开启过滤。需要注意的是,切勿轻信“付费删号”等骗局,避免二次受害。
尽管有法律约束,电话轰炸仍屡禁不止,原因在于技术漏洞与监管难度。例如,改号软件、虚拟运营商号段常被滥用,而跨境骚扰更难追踪。近年来,工信部已要求运营商加强实名制审核,并试点“谢绝来电”平台。未来,需通过人工智能识别、跨部门数据共享等手段提升治理效率,同时提高公众的防骚扰意识。
除了依靠外部监管,个人也可采取主动措施:避免随意泄露手机号,注册网站时使用备用号码;定期检查手机权限,关闭不必要的通话授权;安装安全软件拦截高频陌生来电。若骚扰持续升级,可考虑法律诉讼,要求侵权者赔偿精神损失。社会共治与自我保护结合,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电话轰炸的危害。
上一篇:电话轰炸:法律界定与防范之道
下一篇:没有了!